(一)共同確定目標
制定孩子的培養目標與制定工作計劃不一樣,它需要父母更多地從孩子的自身特點與綜合素質來考量。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總是出於愛與善意的。父母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望孩子們長大以後都能成為了不起的人。這些都沒有錯,重要的是你的期望與孩子目標的契合。
因此,目標應該是徵得孩子同意的,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認可的。共同確定的意義在於:
家長單方面確定的目標僅僅是家長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孩子的目標。共同確定的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自己要有目標,孩子自己的成就感來自自己的目標,不是來自於父母的目標。
請看北大學生小艾的例子:
小艾的父親對孩子的期望是為人忠厚老實,對人講誠信,長大後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樑。在學業上,他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把學習成績搞好,只要孩子儘力,就不會責備。
小艾在父親的指引下,在鄉鎮小學和初中勤奮努力,在高中的時候考上了重慶南開中學,因為孩子表現出了出眾的學習能力,從這個時候開始,父親對他的期望是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而孩子自己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希望考上北京大學,家長和孩子在目標上達成了共識。這種共識是小艾努力學習並最終考上北大的動力。
(二)監督目標實施
家長與孩子共同確定目標後,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督促和引導孩子實施目標。
以下是北京大學數學學院04級學生小孫對家庭教育目標的認識:
初中階段我們認為是人生成長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社會接觸面逐步擴大,思想比較活躍且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鑒別能力較差,孩子所處的環境好壞對他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必須為他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我們出錢為孩子選擇了一所較好的中學——昆明二中,看重這所中學不僅僅是它的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嚴謹的校風和學校的風氣,中學階段培養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中學階段孩子正常地度過了危險的青春期,雖然也有一些偏離但最終能自我調節並沿著正確的軌跡成長。在學習上,孩子在初一時想好了要做第一,當時在一篇作文中表現了出來,然後在班主任的鼓勵下成為了他初中時的目標,可以說這是老師和孩子確定的,我們只是監督而已。
高中時,由於進校時分數剛好排在全班最後一名,定下的目標只是每次能夠進步一點,孩子自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我,後來我所做的,只是監督孩子目標的執行。
高二的寒假,孩子和家裡達成協議,帶有獎勵的性質,如果達到目標,就獎勵一個MP3,條件是英語成績提高到80分以上,或者是在數理化競賽任何一項中獲得保送資格。
其實我們心裡更希望孩子能夠提高英語成績,但孩子明確了參加數理化競賽的目標。從那時候開始孩子更加認真努力,最終三門競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數學獲得省二等獎、物理獲得省一等獎、化學獲得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
(三)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知道努力,這才是關鍵
在目標制定問題上,家長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導孩子自己制定目標,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知道努力。不妨找些資料激勵他,比如:
哈佛圖書館訓言(部分)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3.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4.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5.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6.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有不少北大學生家長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小高同學的父親在訪談中認為自己做得比較成功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去努力。
小高認為:
父親母親一直認為學習目標要自己來確定,學習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別人學的,只有自己設立的目標才最適合自己。而且自己的目標自己才更有動力去努力。
我還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寫過一個保證書,內容大概是自己如果沒有考到重點高中,家裡不會拿出額外的錢來供自己去重點的。那個時候還是初一,所以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壓力,或者說也是一種動力。我在剛入初中時排在班級十七八名,一學期後排到前五,一年後就是全班第一了,到初三就是年級第一了,中考的時候竟然比重點線高了六七十分的樣子。
另外一個比較有危機感的是爸爸媽媽也在不斷學習。爸爸在2000年被政府公派到美國留學了半年,媽媽也參加自考拿下了法律專業的學士學位,而且計算機也拿到了三級證書,每天看到爸爸媽媽以他們的年紀還在努力,挺受感動的,所以也決心好好學習,擺脫自己家裡學位最低的狀況。
(四)提供相應激勵
當孩子達到預期目標時,家長應該及時給以激勵,如口頭表揚、讚賞、做一桌好菜,或者如果事先有約定的話要把許諾的激勵兌現。這種獎勵必須發生在目標完成之後,而不是將要完成甚至剛剛開始的時候,不然就會完全失去意義
來自廣西的小張現在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04級學生:
1979年6月,他們一家人在中越自衛反擊戰時從越南逃往中國。到中國後,父親找到了一份服裝技術員的工作,母親則當上了清潔工人。在對孩子的管教上,小張的家中主要是母親發揮了更多的作用。
小張的母親說: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為孩子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首先是作為母親我心裡有一個最終目標,但這個目標不會馬上對孩子說出來,而是依照孩子不同時段達到的不同水平而調整。
小學時候只是穩定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學壞;初中時發現孩子有了進重點中學的水平,就希望孩子考上重點(二中三中);高中發現孩子在重點中學裡面成績也不錯,才對孩子說出希望他考上清華、北大。
我們會根據目標與孩子簽訂合同,合同是口頭的,如孩子在初中三年拿下8次年級第一,或者是三年里市裡競賽都拿到一等獎,就給孩子買電腦。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的初中成績保持穩定,進而進入重點高中。結果孩子初中連續8次考年級第一,我們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五)理解並支持孩子所追求的目標
孩子在上中學以後,隨著與外界接觸的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閱歷的豐富,會萌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確立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如果這種目標是積極向上並有利於孩子長遠發展利益的,家長就應該理解並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這種理解和支持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並不容易,它不僅需要家長在物質、金錢和時間上的投入,需要家長的耐心,還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承擔風險。能夠這樣做的家長並不多,而這樣做了的家長,可以無愧於自己,也無愧於孩子,因為你給予孩子的機會,孩子會非常珍惜。
小紀現在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02級學生。上高中的時候,初中文化程度的父親和母親因企業不景氣而下崗,父親雖然在一家私營企業找到了工作,但收入很低,母親因病在家休養。
小紀說:
我能夠考上北大,能夠堅持到現在,全靠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他們在我失敗的時候相信我,在別人不相信我的時候相信我,在我不自信的時候相信我。
尤其是第一次高考失敗後,我被一個還算好的大學錄取,如果那樣念下去工作前途還不錯。很多親戚、老師、同學都勸我去讀那所大學,畢竟復讀的風險很大,而且復讀一年要花很多錢的,因為母親住院,家裡經濟壓力已經很大了,可是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北大,我真的很嚮往北大,想重來一次。
父母在這個時候非常支持我,是他們給了我這個機會,他們不僅在經濟上支持我,省吃儉用供我讀書,而且沒有說我最怕聽到的話:「家裡為了你如何如何……你應該如何如何……等等」。我覺得周圍不少同學的家長都願意那麼說,很容易讓人有壓力和反感。
(六)「望子成龍」,但不要「逼子成龍」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不能「逼子成龍」。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給孩子確立的目標往往高於孩子的實際能力甚至是成人的標準。孩子每天生活在重壓之下,內心焦慮、苦不堪言,結果是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極端的情況下,高期望不僅會毀了孩子,也會毀了家庭。
徐力的悲劇就是教訓:
2000年在浙江省金華市發生過一起震驚全國的殺人案,17歲的高二學生徐力,用鐵鎚打死了他的母親。這一悲劇與他母親「逼子成龍」的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徐力的母親吳鳳仙,曾經插隊,自己雖自學大專,但沒有機會走進大學。她把自己上大學、上名牌大學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要求徐力在日常考試中必須進入年級的前10名,必須考上清華或浙大。孩子一旦達不到年級前10名的目標,吳鳳仙就對徐力怒罵加痛打。
徐力說:
在家裡我沒有一點秘密,我們家沒有一張桌子是帶鎖的,我寫的日記放在桌子里媽媽可以隨便翻看,看著不順眼就打我罵我。有一次我寫的我和同學去溜冰了,媽媽知道以後把我狠狠打了一頓,笤帚都打斷了,以後我再也不寫日記。
我雖然是一個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學生,可是我是這個班倒數第四名的學生,媽媽有個同事的孩子是我們班前三名的學生,每次考完試,媽媽總是拿我的成績跟那個孩子比較,總是說你怎麼那麼笨呢,別人能考前三名你怎麼考不到,你是豬腦子啊。
在母親的精神重壓與身體摧殘之下,最終導致徐力情緒失控,造成「殺母」的慘劇。
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望子成人」遠比「望子成龍」更重要,這是93.8%的北大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他們也是這麼做的。
「月姐講育兒」孩子目標確立和實施的原則
(一)共同確定目標
制定孩子的培養目標與制定工作計劃不一樣,它需要父母更多地從孩子的自身特點與綜合素質來考量。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總是出於愛與善意的。父母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望孩子們長大以後都能成為了不起的人。這些都沒有錯,重要的是你的期望與孩子目標的契合。
因此,目標應該是徵得孩子同意的,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認可的。共同確定的意義在於:
家長單方面確定的目標僅僅是家長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孩子的目標。共同確定的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自己要有目標,孩子自己的成就感來自自己的目標,不是來自於父母的目標。
請看北大學生小艾的例子:
小艾的父親對孩子的期望是為人忠厚老實,對人講誠信,長大後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樑。在學業上,他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把學習成績搞好,只要孩子儘力,就不會責備。
小艾在父親的指引下,在鄉鎮小學和初中勤奮努力,在高中的時候考上了重慶南開中學,因為孩子表現出了出眾的學習能力,從這個時候開始,父親對他的期望是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而孩子自己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希望考上北京大學,家長和孩子在目標上達成了共識。這種共識是小艾努力學習並最終考上北大的動力。
(二)監督目標實施
家長與孩子共同確定目標後,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督促和引導孩子實施目標。
以下是北京大學數學學院04級學生小孫對家庭教育目標的認識:
初中階段我們認為是人生成長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社會接觸面逐步擴大,思想比較活躍且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鑒別能力較差,孩子所處的環境好壞對他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必須為他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我們出錢為孩子選擇了一所較好的中學——昆明二中,看重這所中學不僅僅是它的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嚴謹的校風和學校的風氣,中學階段培養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中學階段孩子正常地度過了危險的青春期,雖然也有一些偏離但最終能自我調節並沿著正確的軌跡成長。在學習上,孩子在初一時想好了要做第一,當時在一篇作文中表現了出來,然後在班主任的鼓勵下成為了他初中時的目標,可以說這是老師和孩子確定的,我們只是監督而已。
高中時,由於進校時分數剛好排在全班最後一名,定下的目標只是每次能夠進步一點,孩子自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我,後來我所做的,只是監督孩子目標的執行。
高二的寒假,孩子和家裡達成協議,帶有獎勵的性質,如果達到目標,就獎勵一個MP3,條件是英語成績提高到80分以上,或者是在數理化競賽任何一項中獲得保送資格。
其實我們心裡更希望孩子能夠提高英語成績,但孩子明確了參加數理化競賽的目標。從那時候開始孩子更加認真努力,最終三門競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數學獲得省二等獎、物理獲得省一等獎、化學獲得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
(三)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知道努力,這才是關鍵
在目標制定問題上,家長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導孩子自己制定目標,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知道努力。不妨找些資料激勵他,比如:
哈佛圖書館訓言(部分)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3.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4.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5.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6.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有不少北大學生家長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小高同學的父親在訪談中認為自己做得比較成功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去努力。
小高認為:
父親母親一直認為學習目標要自己來確定,學習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別人學的,只有自己設立的目標才最適合自己。而且自己的目標自己才更有動力去努力。
我還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寫過一個保證書,內容大概是自己如果沒有考到重點高中,家裡不會拿出額外的錢來供自己去重點的。那個時候還是初一,所以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壓力,或者說也是一種動力。我在剛入初中時排在班級十七八名,一學期後排到前五,一年後就是全班第一了,到初三就是年級第一了,中考的時候竟然比重點線高了六七十分的樣子。
另外一個比較有危機感的是爸爸媽媽也在不斷學習。爸爸在2000年被政府公派到美國留學了半年,媽媽也參加自考拿下了法律專業的學士學位,而且計算機也拿到了三級證書,每天看到爸爸媽媽以他們的年紀還在努力,挺受感動的,所以也決心好好學習,擺脫自己家裡學位最低的狀況。
(四)提供相應激勵
當孩子達到預期目標時,家長應該及時給以激勵,如口頭表揚、讚賞、做一桌好菜,或者如果事先有約定的話要把許諾的激勵兌現。這種獎勵必須發生在目標完成之後,而不是將要完成甚至剛剛開始的時候,不然就會完全失去意義
來自廣西的小張現在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04級學生:
1979年6月,他們一家人在中越自衛反擊戰時從越南逃往中國。到中國後,父親找到了一份服裝技術員的工作,母親則當上了清潔工人。在對孩子的管教上,小張的家中主要是母親發揮了更多的作用。
小張的母親說: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為孩子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首先是作為母親我心裡有一個最終目標,但這個目標不會馬上對孩子說出來,而是依照孩子不同時段達到的不同水平而調整。
小學時候只是穩定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學壞;初中時發現孩子有了進重點中學的水平,就希望孩子考上重點(二中三中);高中發現孩子在重點中學裡面成績也不錯,才對孩子說出希望他考上清華、北大。
我們會根據目標與孩子簽訂合同,合同是口頭的,如孩子在初中三年拿下8次年級第一,或者是三年里市裡競賽都拿到一等獎,就給孩子買電腦。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的初中成績保持穩定,進而進入重點高中。結果孩子初中連續8次考年級第一,我們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五)理解並支持孩子所追求的目標
孩子在上中學以後,隨著與外界接觸的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閱歷的豐富,會萌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確立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如果這種目標是積極向上並有利於孩子長遠發展利益的,家長就應該理解並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這種理解和支持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並不容易,它不僅需要家長在物質、金錢和時間上的投入,需要家長的耐心,還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承擔風險。能夠這樣做的家長並不多,而這樣做了的家長,可以無愧於自己,也無愧於孩子,因為你給予孩子的機會,孩子會非常珍惜。
小紀現在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02級學生。上高中的時候,初中文化程度的父親和母親因企業不景氣而下崗,父親雖然在一家私營企業找到了工作,但收入很低,母親因病在家休養。
小紀說:
我能夠考上北大,能夠堅持到現在,全靠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他們在我失敗的時候相信我,在別人不相信我的時候相信我,在我不自信的時候相信我。
尤其是第一次高考失敗後,我被一個還算好的大學錄取,如果那樣念下去工作前途還不錯。很多親戚、老師、同學都勸我去讀那所大學,畢竟復讀的風險很大,而且復讀一年要花很多錢的,因為母親住院,家裡經濟壓力已經很大了,可是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北大,我真的很嚮往北大,想重來一次。
父母在這個時候非常支持我,是他們給了我這個機會,他們不僅在經濟上支持我,省吃儉用供我讀書,而且沒有說我最怕聽到的話:「家裡為了你如何如何……你應該如何如何……等等」。我覺得周圍不少同學的家長都願意那麼說,很容易讓人有壓力和反感。
(六)「望子成龍」,但不要「逼子成龍」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不能「逼子成龍」。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給孩子確立的目標往往高於孩子的實際能力甚至是成人的標準。孩子每天生活在重壓之下,內心焦慮、苦不堪言,結果是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極端的情況下,高期望不僅會毀了孩子,也會毀了家庭。
徐力的悲劇就是教訓:
2000年在浙江省金華市發生過一起震驚全國的殺人案,17歲的高二學生徐力,用鐵鎚打死了他的母親。這一悲劇與他母親「逼子成龍」的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徐力的母親吳鳳仙,曾經插隊,自己雖自學大專,但沒有機會走進大學。她把自己上大學、上名牌大學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要求徐力在日常考試中必須進入年級的前10名,必須考上清華或浙大。孩子一旦達不到年級前10名的目標,吳鳳仙就對徐力怒罵加痛打。
徐力說:
在家裡我沒有一點秘密,我們家沒有一張桌子是帶鎖的,我寫的日記放在桌子里媽媽可以隨便翻看,看著不順眼就打我罵我。有一次我寫的我和同學去溜冰了,媽媽知道以後把我狠狠打了一頓,笤帚都打斷了,以後我再也不寫日記。
我雖然是一個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學生,可是我是這個班倒數第四名的學生,媽媽有個同事的孩子是我們班前三名的學生,每次考完試,媽媽總是拿我的成績跟那個孩子比較,總是說你怎麼那麼笨呢,別人能考前三名你怎麼考不到,你是豬腦子啊。
在母親的精神重壓與身體摧殘之下,最終導致徐力情緒失控,造成「殺母」的慘劇。
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望子成人」遠比「望子成龍」更重要,這是93.8%的北大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他們也是這麼做的。